〔自由時報記者劉榮/台北報導〕台北市近年來房市往東發展趨勢明顯,建商為創造更多樓地板面積,委託業者收購古蹟、公設保留地容積率,台北市議員王鴻薇指出,台北市政府未針對容積跨區移轉積極設限,近五年來,光是內湖區,已移入一萬二千八百廿坪,總面積比國父紀念館還大,反觀大同區及萬華區則一件都沒有,東、西發展嚴重失衡,「軸線翻轉根本攏係假!」
內湖區 移入近一萬三千坪
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專門委員劉秀玲表示,古蹟容積移轉,中央規定沒有設限,但公共設施保留地規定較嚴,礙於現行法令,無法限制容積私下買賣,發展局只能審核是否正確,由建商蓋新建案「接受基地」提出申請,經都市計畫審議,再申請建照。
古蹟容積移轉 中央未設限
王鴻薇批評,台北市的私有道路、古蹟已經成為容積量的主要來源,坊間出現「道路用地收購公司」,建商收購道路用地或古蹟,目的在取得「可移轉的容積」,將這些「容積」灌入新建案中,讓建築物長得更高、賺得更多。
大同萬華區 移轉量掛零
王鴻薇說,近五年來,除了豪宅林立的內湖區之外,南港區及信義區,皆移入約四千多坪的樓地板面積,若以每坪單價計算,移入信義區的容積獲利,與內湖區不相上下。
王鴻薇說,北市府從馬英九擔任市長時就高喊「活化西區,軸線翻轉」,但從容積移轉量來看,大同區及萬華區完全掛零,軸線翻轉根本就是口號,未限制跨區移轉,造成區域發展不均衡,極需都市更新的大同區、萬華區卻完全無法受惠於容積移轉促進都市更新。
王鴻薇說,台北市卻將整個台北市作為同一主要計畫地區,導致台北市的跨區移轉相對嚴重。反觀新北市則有約四十七個都市計畫地區,板橋區容積不得移轉至三峽區。
都發局表示,以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、迪化街再造,因為保留了歷史街廓不改建,留給市民可了解台北歷史的街廓,在兼顧保障地主權益的前提下,才會讓容積率移出。